严冬冬

1984.11.16 - 2012.07.09

自由登山者,自由职业翻译


目录
  • 新华视点:万年冰雪映圣火 珠穆朗玛托祥云

  • 发表时间:2008-05-08
  •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08/content_8131292.htm 

  •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卫生保障医疗人员在珠峰大本营庆祝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峰。当天,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 新华社记者格桑达瓦摄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这是罗布占堆(左)点燃第一棒火炬手吉吉手中的“祥云”火炬。新华社特约记者扎西次仁摄
     万年冰雪映圣火 珠穆朗玛托祥云——写在奥运火炬登顶珠峰之际
        新华网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多吉占堆、李柯勇、薛文献、边巴次仁)
        世界的目光向这里聚焦,亿万颗心脏在激烈跳动。
    今日国内聚焦

        2008年5月8日北京时间9时17分,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顶。
        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高高举起。
        一团以“梦想”命名的火焰,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把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
        此时,藏语意为“贞慧神女”的珠峰身披白雪,祥云环绕,沐浴在朝阳之中。她阅尽沧桑,却依然雄伟、圣洁而高贵。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人类首次在地球距太阳最近的地方点燃奥运圣火。无论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还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这都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
        这一刻,珠峰顶上,健儿们在庆祝、拥抱,他们沙哑而激动的声音向世界传递圣火登上地球之巅的喜讯。
        这一刻,珠峰大本营沸腾了,忘情的人们在拥抱、在欢呼:“成功啦!”
        这一刻,神州大地沸腾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在奔走相告:圣火照珠峰,人类共欢庆!
        这一刻,成为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热爱光明的人们共同的节日……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这是火炬手在珠峰进行火炬交接(视频截图)。 新华社发

        圣火飞扬,旗云漫卷。不朽的珠峰见证了奥运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
        为了今天的成功,登山队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苦努力。
        5月5日,已经在高海拔地区进行了一个多月适应性训练的数十名队员,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出发,向顶峰挺进。在7000米左右,他们小心翼翼地通过了堆积万年冰雪、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结构的“北坳”。在7400米至7500米之间,他们闯过了乱石累累的岩坡和著名的“大风口”。
        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上珠峰。半个多世纪以来,珠峰成为检验人类智慧、勇气和体能的神圣考场。
        2001年7月13日,中国向国际奥委会庄严承诺:永恒不息的奥运火炬将登上地球最高峰,从而达到一个新高度。
        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与登山运动的首次结合。这一大胆新奇的创意,深深地打动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批准的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计划说,这是“对人类能力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达到勇气和耐力的新高峰”,它可以“传播和平与友谊的信息,并同全世界共享奥运的快乐和激情”。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这是登山队员在峰顶展示“祥云”火炬、火种灯、奥运五环旗和北京奥运会会徽旗。在这次报道中,中国移动公司在峰顶为新华社提供了良好的网络信号,联想公司为新华社提供了手持电脑,尼康公司专门为新华社改造了专业摄影器材,保证了新华社在世界最高峰首次实现现场图片传输。新华社特约记者阿旺扎西摄

        圣火无言,雪山肃穆。珠峰顶上的浩荡长风宛如一曲岁月之歌——
        5月6日,当登山队员们艰难行进时,变幻无常的珠峰上空猛烈的西南风冲击着主峰的岩壁,嘶啸着,翻滚着,形成一股强烈的旋风,带着暴雨一样的冰碴和雪粒,拍打着队员们的身躯。
        随着高度上升,氧气更加稀薄,每移动一步,队员们的心脏就会剧烈地跳动,呼吸上气不接下气。
        再大的风雪也阻挡不了肩负中国人民承诺和世界人民期盼的健儿们前进的脚步。5月7日,他们终于来到被称为“死亡地带”的8300米突击营地,从这里抬头仰望,不远处的顶峰圣洁而肃穆。
        1960年,中国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
        “不畏艰险,勇攀高峰”,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历史文化没有断绝的古老文明。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中国人民都不曾停下攀登的脚步。
        中国百年奥运之路写满了艰辛。旧中国在奥运会上得到的不是荣誉,而是屈辱和嘲讽。然而,那些屡遭失败的先辈仍然为了祖国的荣誉,百折不挠,从不退缩,一次次地向顶峰发起冲击。
        踏着他们的足迹,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竞技大国,“东亚病夫”正转变为“东方巨人”。
        百年奥运之路,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缩影。自1840年起,饱经忧患的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锐意进取,苦寻救国救民的真理,走过了一个从低谷不懈登高的曲折历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恰如一团圣火,以希望之光点亮了东方。1949年金秋十月,饱经血与火洗礼的中国人民,终于登上了近代以来第一座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上向新的高度挺进。新中国成立59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和国际竞争力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天,我国正处在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远航。


        2008年5月7日,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在绒布珠峰大本营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根据对各方情况的分析和研判,指挥部已经下达了8日冲顶顶峰的指令,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8日将冲击珠峰顶峰。 这是7日拍摄的位于珠峰8300米的突击营地。 新华社特约记者罗申摄

        圣火升腾,光耀世界。从珠峰发出的和平讯息传遍了地球每个角落——
        5月8日1时30分,坚守在大本营的登山队总指挥李致新通过对讲机,向突击营地的队员们下达了登顶命令。19名队员整装齐备,点亮头灯,踏着黎明前的夜色向顶峰冲刺。
        他们沿珠峰东北山脊行进,很快来到著名的“第二台阶”。这是一道城墙般光滑的岩壁,曾被外国探险家认为“不可逾越”。而1960年5月24日,中国登山队运用智慧和力量,终结了“第二台阶”不可逾越的神话。15年后,中国登山人又在这里架上了至今为国际登山界称道的“中国梯”。
        7时20分,朝阳跃出东方,祥云中的珠峰一片金色霞光。顺利越过“第二台阶”天险的队员们,一步步向顶峰接近。
        9时17分,大本营的对讲机里传来队员兴奋的呼叫声:“火炬已经登顶了!”
        新华社在同一时刻向全世界播发了中英文快讯,在全球首发了特约记者扎西次仁从地球之巅拍摄的奥运圣火展示照片。奥运圣火在海拔8844.43米地球最高点闪耀的电视画面瞬间传遍整个世界。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特殊重要的时刻。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最高象征,奥运圣火以和平、团结、友谊、进步的普世价值观,照亮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请记住这些把圣火送上珠峰的英雄名字:尼玛次仁、王勇峰、次仁旺姆、吉吉、罗布占堆、罗申、达琼、李福庆、黄春贵、袁复栋、阿旺扎西、小扎西次仁、普布顿珠、次落、德庆欧珠、次旦久美、边巴顿珠、严冬冬、洛则。
        作为英雄普罗米修斯窃自天国的神火,奥运圣火将光明、温暖与和平带给了人间。古希腊人在奥林匹亚圣坛上点燃火炬,将它传向战乱频仍的城邦。传递者高擎火炬,边跑边喊:“和平!停止战争!参加运动会!”
        2800年过去了,人类经受了多少战争与劫难,度过了多少黑暗时代,然而,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希望从未放弃。19世纪末,当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倡议再次点燃奥运圣火时,得到了全世界的共鸣。人们希望圣火传递和平、正义的声音,驱逐暴力、邪恶的阴影。
        在奥运圣火登顶珠峰之际,历史上路程最长的奥运火炬传递已跨越五大洲,回到中国。火炬所到之处,文化各异、语言不通的人们都感受到了奥运圣火所承载的信念:在纯洁的体育竞技中倡导宽容,扩大友谊,增进理解,推动互信,追求和谐。
        “息战乱、止干戈”,是中国古代哲人和民众的崇高理想。“对外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对内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宣言和中国人民的美好追求。
        圣火在珠峰顶上燃烧,实现了中国向国际奥委会、向各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圣火在珠峰顶上燃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坦诚之心。


        5月8日,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后,珠穆朗玛峰上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圣火不灭,奥林匹克精神不朽,珠峰万古耸立——
        这幅震撼人心的美丽画面,必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座光辉的丰碑,激励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们永葆激情和梦想,将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理想代代相传。
任何与本网站相关事宜,敬请联系 Remembering.dongdo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