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冬

1984.11.16 - 2012.07.09

自由登山者,自由职业翻译


目录
  • 2011年度总结

  • 发表时间:2011-12-29
  • 原文链接: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200121505.html
  • ...the state of freedom elevates, and one finds oneself doing things that one used to only dream about...
    2011年是我非常能够感觉到自己内心成长与成熟的一年,看待世界、人物、事件的方式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加圆润自如。生活当然仍旧有那么多矛盾与纠结,总会有那么多矛盾与纠结,然而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能够淡定从容地面对这些此起彼伏的矛盾与纠结了。

    生活方式


    看看这一年各时段都在哪里、干什么:

    1月——基本宅在北京死磕一本很长的书的翻译(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身体状况达到若干年来的最低点,不过也是因为这件事情辨认和开始解决自己的暴食症倾向。

    2月——双桥沟,贡嘎山域,攀冰和登山的状态都很差,结果也很失败。

    3月——回到北京一段时间之后,从3月中旬到4月中旬到阳朔攀岩,三年来终于在数字上略有突破(5.10a->5.10b),攀爬方面开始有了一点点感觉,同时喜爱上平水划皮艇这件事情。

    4月——中旬回到北京,月底出发去纳木那尼山域。

    5月——纳木那尼III峰及古纳峰侦察攀登,从“背上包就走”的简单攀登到expedition之间的过渡。中下旬回到北京。

    6月——北京,比较重要的事件是从上地搬到密云。

    7月——西天山长征,第一次自己主导的expedition,虽然未达到最初的攀登目标,但是探索全新区域的感觉和离开营地连续9天的尝试都是第一次。也是这期间终于下决心不再跟李兰搭档攀登。

    8月——密云翻译,白河攀岩,下旬参与哈巴雪山培训活动。

    9月——密云,仍旧是翻译/攀岩。

    10月——贡嘎山域expedition,勒多曼因/嘉子峰/小贡嘎三条新路线,前所未有的顺利。

    11月——密云,休息恢复及翻译。

    12月——墨西哥TNF峰会,第一次出国;明天开始启动的攀冰之旅。
    这一年总计有5个月都待在北京城里和密云,在外活动的时间比前两年要少,特别是登山活动的次数和频率明显降低,每一次的seriousness则有较大提升。
    搬到密云既意味着离白河更近,攀岩更加方便,也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全面降低,虽然每次进城变得更不方便,但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

    攀登


    登山方面,终于开始尝试“大山、大路线”和总体周期更长、节奏更从容的expedition模式,实践证明确实也只有expedition模式才适合搞真正意义的大路线,那种从离山区最近的城市就开始精简、没有固定大本营的风格更适合对适应程度(不只是高海拔适应,还包括身体和精神对攀登活动的适应)要求不高的小规模山峰和路线。这里说的expedition模式完全不是指围攻风格的攀登,而是指建立固定大本营或以山区附近城镇为固定大本营、为自己创造长期适应条件的攀登模式,典型情况是在一片山区中间扎下大本营,前中期攀登周围比较容易的山峰作为适应与侦察,后期针对此行的主要目的——某一条“大路线”展开攀登,而具体到每一条路线的攀登,从大本营出发开始都是简单、干净的。

    全年登山12座次(不算看到山就已经决定放弃的2月嘉子),比去年还少了2座次,其中成功登顶7座次,成功率7/12:

    1月 阿妣东南脊(失败);

    2月 双桥沟5420峰(失败),嘉子西壁(相当于侦察),勒多曼因北壁(失败);

    5月 纳木那尼侦察攀登:纳木那尼III峰(失败),古纳峰(无资料的情况下登顶,但非新路线);

    7月 西天山长征:4944峰(首登),却勒博斯主峰北壁(失败),5863峰(首登);

    8月 哈巴雪山(培训,登顶);

    10月 贡嘎山域:勒多曼因北壁(新路线),嘉子峰西壁(新路线),小贡嘎南壁(新路线)。

    单从数字上看来,从2009到2011年,每年攀登山峰总数相差不多,登顶成功率基本无变化(7/12,8/14,7/12)。然而数字只是表象,实际上2009年是尝鲜阶段,刚刚开始树立自由攀登的生活方式,登顶基本都是依赖别人(6614山系的5座,幺妹峰很大程度上也算是这样);2010年一直在爬小山和馒头山,意义更多在于积累经验和建立不依赖别人的独立性;到2011年开始尝试大山、大路线与expedition,终于开始把从2009年开始逐渐清晰的梦想付诸实施,第一次尝试(西天山长征)虽然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却收获了从未有过的体验,而第二次尝试(贡嘎山域)则获得了超乎预料的成功,甚至可以说是从我开始登山以来总体上最爽、最顺利的一次攀登。

    尝试已经作出,了解和信心已经建立,接下来就是运用expedition模式追求那些更偏远的路线和更投入的攀登了。

    搭档方面,由这一年一系列事件目前能得到的结论是,登山搭档的“基本条件”是合格的攀登者,“主要条件”是要能合得来。在满足这两点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多元化的搭档是很必要的,明年4月、7月和10月都可能提供很好的机会。(如果经过尝试发现对方不符合这两点,或其中某一点,尽早挑明才是明智的。)虽然跟周鹏搭档可以达到极高的默契度,然而试试别的组合可能也会很新鲜,很有趣。

    攀岩攀冰方面,这一年是我开始真正找到攀岩感觉的第一年,虽然进步相比“正常人”还是很慢,从4月在阳朔的第一条5.10b到9月在白河(勉强算是)第一条5.10c,但于我自己已经是从无到有式的进步了。如果能调整到合适的心态,明年爬进5.11似乎不是不可能的。“登山导致攀岩能力清零”的现象也没有过去那么明显。攀冰季刚刚开始,但我相信这一季肯定也能爬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

    训练方面,仍然没有重建有规律的训练模式,比如去贡嘎山域之前的所谓“训练”只是平均两天一次的白河攀岩,完全没有那种以提高某一项特定素质(力量、功率耐力、心肺耐力、平衡、柔韧...)为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训练。现在既然对攀爬有了比以前更好的感觉,就应该给自己创造机会看看基本素质训练能对攀爬起到什么程度的提高作用。(重读前两年的总结,这一直属于“口头说想做但却没去做”的事情。)

    翻译


    这一年翻译和深度校对的文字量大约在80-90万字之间,跟往年相差不大。一个遗憾是没有翻译任何一本攀登甚至户外方面的书,无论教科书还是故事,尽管以超长距离耐力跑为主要话题的Born to Run也算沾点边,同时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就目前情况看来,明年会有很多攀登及户外方面的翻译内容,而现实是每次接到一本20万字以上、跟攀登/户外完全无关的书都会有一段痛苦期。今后有必要谨慎考虑接下任何需要连续工作一周以上才能完成的、相对不那么“有意思”(要么跟攀登/户外/运动有关,要么内容真的让我感觉很有意思,也就是即使不涉及翻译利益也会让我有兴趣去读)的书。翻译只是做得多,成就感并不会变多,要做得有质量才行,包括在内容选取上就有质量。

    总结与展望


    这一年特别是后半年,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变得开放,对世界以及新事物的默认态度处在从怀疑和敌视到好奇和渴望尝试的转变之中。我对自己把握生活重心的能力更有自信,不像过去那么担心攀登相关宣传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再对很多细节斤斤计较。之所以能辨认和正视暴食症,之所以贡嘎山域的攀登会有影片出来,之所以我现在会决定开始尝试滑雪,之所以对像去阿尔卑斯攀登这样的事情不再有负担,外在因素(比如认识了李爽、去了墨西哥)和内在因素(我自己的改变)都是必不可少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安全感提高了的结果。安全感跟自信或者说相信自己能够得到想要的东西基本上是一回事。先有安全感,之后再谈探索精神。安全感似乎不是一种需要刻意营造的东西,而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降临的:我的生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安全感就应该是现在这样的程度,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不过,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是蒙在鼓里,仍旧是不错的感觉。

    明年在攀登上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计划,并且我知道这次是真的打算按计划来,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或许也是因为我不再害怕提前一年就订出的具体计划会束缚住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由元素”吧。生活和翻译方面,希望能够避免疲于奔命,很重要的是不能轻易接下太长的跟攀登/户外完全无关的书,不能轻易接下校对这一类的任务(因为性价比很低)。这两点每次事后都会追悔莫及提醒自己下次避免,但每次又都会犯上,就看今后会不会再“好了伤疤忘了痛”。

    “该来的总会到来”,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就是这句话的很好佐证,而将来会“来”什么取决于我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所以也没有任何值得担心的,可以享受生活这场冒险,享受那些忽然冒出来的“意外”。
任何与本网站相关事宜,敬请联系 Remembering.dongdo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