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冬

1984.11.16 - 2012.07.09

自由登山者,自由职业翻译


目录
  • 顺手贴一下前年圣诞节半脊的文章

  • 发表时间:2010-01-15
  • 顺手贴一下前年圣诞节半脊的文章

    标签: 登山 半脊 分类: 登山2010-01-15 00:40
    一晃已经是2010年了,2008年发生的事情要冠以“前年”的标签了,突然间意识到这一点,还真有点不适应。时间过得太快了,我开始自由登山也有了一年多的时间,已经不太好用“刚刚开始”作为错误的借口了...换句话说,如果在半脊没有带走路用的头灯还可以解释为“缺乏经验”的话,那么在尖山子明明有机会去借头灯却没有借,就只能归结为愚蠢和懒惰了。要是因为这个死掉或是严重受伤了的话才真是活该。


    半脊13h39’

    2008年的圣诞节,我和搭档周鹏攀登了理县毕棚沟内海拔5430米的半脊峰,8:07从3550米的上海子游客中心出发,21:46回到公路,总共在山上度过了13小时39分钟。尽管天气情况较好,而且路线的技术难度和攀登强度并不高,但能在一日之内登顶返回,还是相当出乎我们的意料。事后想想,这也算是雪山给我们的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吧。

    我们月初随终极探险登山队攀登幺峰的时候,周鹏在第4天夜里患了肺水肿,整支队伍因而下撤。不过,他的症状并不重,在日隆镇急救中心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点滴,两三天后就恢复了大部分体力,我们在双桥沟攀冰时,他甚至还穿着平齿冰爪先锋完成了Dragon Breath路线。所以,当我们24日傍晚住进上海子游客中心的一间空房间,在阴冷的地板上铺开垫子准备入睡时,其实适应性和身体的状态都算是相当好的。

    原本打算25日早起,赶在天亮前出发,然而早上磨蹭了一会,出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放亮了。天气晴朗,只有丝丝的薄云,前一晚浓厚的云幕已经悄然散尽。由于我们原本打算2-3日完成攀登,所以携带了帐篷、睡袋等物品,加上攀登装备,每人的负重大约在15公斤,这已经是尽可能精简的结果了。

    沿公路向下走了一小段,就右转进入了通往半脊峰的山沟。由于是冬天,沟里的小径完全没有湿滑的烂泥,也没有草藤的纠缠和蚊蝇的烦扰,行走起来相当畅快。由于只有两个人,行进效率相当高,尽管途中用过简短的早饭,还是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到达了海拔4000米处(手表读数,可能比实际海拔略低,下同)的空地。在这里,我们路过了好几堆登山队伍留下的垃圾,还有当地人露宿用过的破篷布,然而我们并没有清理或焚烧这些东西的条件。或许下次来的时候,会有机会把它们清理干净;这一次,我们只能低着头匆匆路过。

    10:30左右,我们到达了海拔4200米左右的一处岩壁旁边,碎石坡上方的冰川看起来已经不再遥远。我和周鹏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已经在心头盘算了一阵的想法:“一天把它搞了怎么样?”——毕竟,天气和状态都接近完美,这样的条件实在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说搞就搞。我们整理出足够的行动食品,带上水壶,装好炉头、锅子和一罐燃气。技术装备除了安全带、头盔和冰爪之外,就是每人一支小冰镐(因为此来没有准备大镐)和两根冰锥,再加上一条60米的8.3毫米半绳作为结组绳。事后证明,冰锥、炉具和气罐完全没有发挥作用,然而如果路线再复杂一点、攀登时间再长一点,这些东西就会有用武之地的。

    从放包处出发,爬升半个多小时就到达了4400米的传统C1营地,这里却没有什么垃圾,大约是因为地形开阔,垃圾都被风吹走了吧。从这里再往前就是高差接近500米的碎石坡,积雪看起来平坦光洁,踩上去下面却常常是空的,甚至陷达膝盖。我们顶着上面吹下来的阵风,花了整整两个小时艰难行进,终于在下午一点多切上了冰舌。

    刚上冰川的十几米是深达腰部的积雪,在其中开路行进就像“游泳”一样,不仅耗费体力而且速度缓慢。所以,通过了这十几米,上到亮冰层上之后,我们都松了一口气。然而好景不长,亮冰很快又变成了厚雪,虽然不至于需要“游泳”那么夸张,还是只能放慢节奏,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与其在这样的雪地里费时费力,我们倒宁愿这是一片少有积雪的裂缝区,就算需要结组,行进速度也会快不少。

    到达攻略上说海拔5026米的C2平原时,已经是14:08了,而我们前方也只剩下了最后400米的海拔爬升。从这里开始,传统路线一分为四,自左至右分别为R1至R4。R3和R4路线偏长,考虑到雪况,我们实在不愿在漫长的冰川上耗费体力,而R2的雪崩危险相对较大,所以我们吃了些东西之后,就朝最左侧的R1路线进发了。

    半脊峰的左侧是许多条斜向的岩槽,R1路线通过的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条。从C2平原到岩槽基部的斜坡上,同样布满了厚而不硬的积雪,只有在少数地方被风吹成硬壳,让我们可以在表面上行走。快到R1岩槽基部的地方,有一条较大的冰裂缝并没有被积雪完全盖住,我到裂缝边缘看了一眼,发现缝太宽,即使是结组也很难通过,只能向左横切到岩石底部。周鹏在比我低两三米的位置,按理说应该很安全,然而走了几步却忽然陷了下去,幸好距离近,我还来得及抓住他的背包。他踩空的地方深不见底,看起来不是另一条独立的裂缝,就是上面那条裂缝的转折延伸。

    这样一来就不得不结组了,尽管我们离左边的岩石基部已经只有二三十米距离。这一段倒是平安无事就通过了,不知是冰裂缝没有延伸过来,还是我们没有踩穿雪桥。岩槽上比下面看上去要陡,大约是将近30度的雪坡斜切,之后右转向上,地形变为硬雪与岩石的混合,坡度也超过了30度。我们一直爬完了这一段,翻到最后一段山脊上才解除结组。单纯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地形其实应该解除结组独立通过,不过那样就要多花一些操作时间,而我们的速度已经比原先估计的要慢了。

    通往顶峰的最后一段山脊就很轻松了,因为雪面已经在风吹日晒下变得足够硬,走在上面相当舒服。我们于16:46登顶,只花了三分钟时间拍照,就折回头沿原路下撤了。

    撤回C1营址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这对我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我从放包处出发时觉得天黑后才返回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就只戴了有度数的太阳镜,没有携带备换的眼镜,而且也没带走路用的头灯,只有口袋里一个平时应急用的旧款BD Ion小头灯。摘下太阳镜,路面顿时变得模糊一片,稍微远一点的东西都看不清,头顶璀璨的星空也变成了一团浆糊。我只能凭Ion头灯的微弱光亮,跟在周鹏后面下撤,每一步都要把眼睛凑近地面,辨认清楚脚下究竟是积雪还是亮冰。

    万幸的是,下撤的方向总算没有弄错。20:22,我们终于找到了那片熟悉的岩壁,背包上的反光条映出明亮的光芒。赶紧翻出眼镜戴好,又用平时用的头灯换下了已经“精疲力竭”的Ion头灯。我们大约也是在这里分完最后一点饮水的,不过化冰烧水已经没有意义,因为这里离公路只有不到700米高差了。

    背上是背包熟悉的沉重感觉,心情却变得越发轻松。上海子管理站的方向还亮着灯火,对我们来说,那就意味着松软的床铺和热腾腾的饭食。最后,我们是在护林员杨二哥的小屋里度过的这一晚,美味的杂烩汤之后是暖洋洋的电热毯,一整天攀登的疲劳,都在温暖的被窝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次的攀登之所以这样顺利,除了季节合适、天气和路况良好之外,我们两人的理念和能力相近,配合默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此之前,早在07年秋开始珠峰火炬活动集训时,我们就在构想这样的搭档攀登,然而直到一年多之后,这个构想才第一次变成了现实。这次顺利的攀登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将来还会一起走向更高更难的山峰,但愿到那时,山神还能对我们如此眷顾。
    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142286998.html
任何与本网站相关事宜,敬请联系 Remembering.dongdo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