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冬
1984.11.16 - 2012.07.09
自由登山者,自由职业翻译
安全性与安全感
- 发表时间:2010-03-03
- 安全性与安全感
标签: 登山 杂谈 分类: 登山2010-03-03 12:09
(也是同一系列小文之一,发表于同一期《山野》杂志。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即可。)
安全性与安全感
严冬冬
登山者追求的永远都是安全与速度的调和:一方面保证最基本的安全,另一方面尽量提高攀登速度,缩短在危险的高山环境中暴露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安全”是指客观上的“安全性”,并不是主观上的“安全感”。理想情况下,安全性与安全感涵盖的范围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实际攀登过程中,由于攀登者自身心态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关系,安全感往往并不等同于安全性。
一个最简单也最常见的例子,是在攀爬陡峭的硬雪坡时,许多登山者都会选择用绳索结组,沿途又不设置任何保护点。这时,如果结组绳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100%成功进行滑坠制动的把握,那么当一个人发生滑坠时,其他人也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替他制动,最终结果就是一个人的滑坠演化成一组人的滑坠,在极端情况下,也就是一个人的死亡演化成一组人同时死亡。这种情况下,结组绳的实际作用是降低了总体的安全性,尽管它有可能会给队伍中的攀登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当然,这种心理安全感对于心态不是很成熟的登山者来说,可能会起到“救命稻草”的作用,让他们敢于去攀爬他们在无保护状态下不敢去攀爬的硬雪坡。然而,一个成熟的登山者必须要意识到,这种安全感是虚假的,是不能与真正的安全性混为一谈的。回到结组攀爬硬雪坡的例子,如果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成功进行滑坠制动的信心,那么最好的行进方式就是不使用绳索,所有人无保护攀登;如果有人没有成功制动的信心的话,那么如果队伍带了雪锥,就应该采取行进间保护,如果每个人只有冰镐的话,那就只能采取速度较慢的交替保护方式。
登山过程中,像这种无助于安全性的提高,甚至会导致安全性降低,同时又会为登山者提供“虚假的安全感”的做法,其实还有很多。许多登山者都会用一些习惯性的操作为自己增加虚假的安全感,如果他们意识不到这些操作其实并不能提高安全性,就有可能导致毫无意义的效率低下,甚至造成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最常见的误区有三:
第一,绳子会让你更安全。
前面的例子讲的其实就是绳子提供的虚假安全感。事实上,绳子只有在能够提供保护的时候,才具有提高安全性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攀登者发生坠落,绳子必须要能够被保护点、天然地形或是其他攀登者拉住,只有这样,它才能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如果绳子无法被任何东西拉住,那么一名攀登者的坠落就只能导致所有人一起完蛋,这种情况下,绳子唯一的实际作用就是降低总体的安全性。
第二,“副保护”(以及其他形式的“备份”)会让你更安全。
这个问题涉及到速度与安全性的调和。设置副保护,背负备份装备和物资,必然会拖慢攀登速度,增加攀登者在危险的高山环境下暴露的时间。所以,只要安全性达到能够接受的程度就可以了,在此之外的任何“副保护”、“备份”,带来的只能是总体安全性的降低。如果你有信心在一天内完成某条路线,即使在黑夜也可以借着头灯光下撤,那为什么要带上沉重的睡袋和露营袋甚至帐篷,拖慢你自己的速度?如果你能够接受保护站的总体安全性,那么用攀登绳打一个双套结固定自己的身体就已经足够,又为什么要多花几秒钟时间再加上菊绳?
第三,人多会让你更安全。
心态不成熟的登山者往往会因为周围有其他人而产生虚假的安全感,周围的人越多,安全感也就越强烈。其实,唯一能够影响你攀登安全性的人,就是通过绳子为你提供保护的搭档,其他人所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只是在你坠落受伤之后协助救援而已——如果你在坠落的过程中就已经死掉了的话,那么周围的人再多也没有用。这个问题还可以换个角度来解释:一支登山队伍的人数越多,各方面效率就越低,在攀登者的平均实力相同的情况下,行进速度就越慢,暴露在危险的高山环境下的时间也就越长。
以上三点只是虚假安全感最常见的来源。在登山过程中,对地形、天气、个人能力、保护点可靠性等因素的错误判断,都有可能造成虚假的安全感。(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没来由的恐惧,这也是登山者在走向内心成熟的过程中必须时刻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安全性是需要理性判断的,而安全感则更多的是一种直觉。登山者需要不停地检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让直觉层面的安全感尽量与客观的安全性相符合。问问你自己,在攀登过程中,你所有的安全感都是有依据的吗?你所有的恐惧都是有理由的吗?
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14522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