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solo尖山子
- 发表时间:2010-01-13
- 一日solo尖山子
标签: 登山 尖山子 solo 分类: 登山2010-01-13 16:16
(从约4900米处看尖山子路线的岩石部分。)
在今天,沿传统路线一日solo尖山子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这座山峰第一次国内登顶纪录就是爵士冰的solo,而他当年所面对的乃是一条没有任何信息的新路线,今天这条路线则已经被攀登过无数次,跟当初完全不具有可比性;第二次国内登顶纪录则是飞狐的一日solo,所以一日solo这件事情同样也没有任何新意。尽管这样,但对我自己来说,2009年1月11日对尖山子的solo攀登仍旧是一场深刻的体验。
飞狐对路线定级的描述是 IV, WI3/M3/45-55度冰壁,技术部分高差300米。而我这一次因为在岩壁上没有使用冰爪,所以M3改为5.6,同时因为走的是山脊,所以没有WI3和冰壁,只有40度以内的雪坡。
Solo并不是我所追求的攀登方式,而是一种心理训练的形式:给自己一个机会,在并非那么极限的路线上面对更强烈的暴露感、恐惧与疑虑。尽管是“训练”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极限攀登”,但对准备工作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保持尽可能良好的状态,携带能够满足攀登要求的最少最轻的装备和物资。我在双桥沟攀了一个星期的冰之后,下到日隆休整了两天,然后回到双桥沟又休整了一天,这样一轮攀冰加上整整三天的休整,身体已经达到了我把握范围以内的最佳状态——尽管因为12月一整个月完全没有训练的缘故,此时的状态离真正的最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携带的装备同样不是最理想的配置——因为没有把60m×7mm的下降绳带过来,只好带上一条8.2mm的攀登绳,重量多出将近一公斤;由于前几天丢了头灯,只好用一直留在口袋里的老款BD Ion应急小头灯充数。前一点对整个攀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后一点则直接导致这次本来还可以打“及格”的攀登最终以极其狼狈的方式收场。
11日早晨5:20,徐老幺用摩托车把我送到盆景滩,这里是去尖山子的徒步路线入口。这条路我已经走过两次,7月份跟何浪走到4200米左右,11月跟周鹏走到接近4900米,两次的目的都是适应加上侦察,所以下面的路线已经很熟悉了。尽管这样,刚出林子的一段还是走错了路,阴差阳错地提前上了草甸,好在这时月亮刚好升起,让我得以斜切回小路上。继续前行,速度不是很快,7点半左右天亮的时候,才刚刚走到海拔约4100米的地方。
(就在手指开始有点冷得发痛时,太阳终于越过双峰山/日月宝镜complex照在了身上。)
水袋的管子冻住了,所以只有停下来才能喝水。凌晨时分其实很冷,一直戴在手腕上的手表都测出了零下五点几度,实际温度只会更低,行进间尚没有感觉,停下来几分钟就感觉到迫切的寒意。继续前行,一直到将近9点钟走进阳光里的时候,身体和手指才算完全暖和过来。休息了一下,然后仍旧是不急不慢的速度,越过碎石坡,走上砂石覆盖的第一段冰川。11点钟在冰川中段又休息了一下,到得5000米左右的岩壁路线起始处已经中午12点了。
把登山杖留在这里,开始徒手攀登,因为从这里直到接近5400米处全是岩石,用不到冰镐冰爪。考虑了一下是否要穿上安全带,最终决定不穿,这样攀爬起来更利索一点。所谓的“岩壁”起始部分其实是一段窄窄的碎石坡,沿着岩体上的一条斜台通往右上方。碎石坡的尽头有一处用两个岩锥做成的保护站,这里向左上方才是真正需要“攀爬”的岩槽。岩槽大部分区段的坡度并不陡,并且一直都有很大很稳定的手点脚点,但是又过了一处岩锥之后,上面出现了连续两处高约四五米的直壁,尽管难度仍旧不大(整体估计在5.6左右),不过一个人攀爬起来还是有点提心吊胆。做完最后一个动作翻上岩槽左侧的斜壁时,甚至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如同攀岩或攀冰时完成了一个难度在能力极限的动作一样。再往上是几十米积攒了碎石的斜壁,尽管已经能看到冰川边缘,但是爬上去仍然花了一番工夫。等到我在冰川边缘找到一处岩石平台,坐下来开始穿安全带和冰爪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
(虽然拍虚了,应该还是能看出照片正中央别人留下的岩锥和白色绳套吧。)
冰川最初一段是硬冰表面薄薄的烂冰,坡度大概三四十度,每一镐都打得很稳,因为在这里滑坠的话还是会挂掉的。向左上到山脊之后就好走多了,因为山脊几乎完全由硬雪覆盖,只有三四米是坚硬的亮冰,并且坡度也不陡。到达顶峰刚好是下午3点,在这里可以很清晰地拍到周围的山峰:阿妣、野人峰/布达拉/仰天窝、倒沟/西倒沟/迟布、幺妹、玄武、双峰/日月宝镜,以及西北方向遥远的贡嘎山系,等等。只有从这个高度才能看出来,迟布峰北侧的尖顶确实比南侧尖顶高得多,当然这是回来后分析照片才得出的结论,当时可没有心情仔细分辨。拍好照片,给老幺打了个电话就开始下撤了。
(从顶峰下来一段后的自拍,可以看出山脊上是非常好走的硬雪。)
沿山脊走下去倒是不难,只有亮冰部分需要倒攀。但是下了冰川之后,在岩石斜壁上倒攀了一段距离,我发现这样倒攀的速度似乎还没有下降快,于是就找了块突出的岩石,切了一截辅绳挂上开始下降。然而,下降的速度同样不快,不仅每次只能下不到30米,而且绳子中点并没有标记,而我又不敢在绳子上留结,否则一旦抽绳时卡住就完蛋了。于是每段下完之后还要从两个绳头开始重新理绳,到中点正好挂在绳套上再继续下降。这样下了7段才回到碎石坡上,并且由于没有找对之前上来的某一处缺口,所以又不得不下降了两段,回到放登山杖的地方已是6点多了。换句话说,从顶峰撤到这里的时间,居然比从这里登顶的时间还要长。现在想来,主要原因应该是心态上的松懈——登顶之后,对速度的追求似乎就一下子放松了,结果无论是倒攀还是下降都慢慢腾腾,看来我离“自动追求最快的速度”那种境界差得还是太远啊。
收好冰镐,重新穿上冰爪(第一段冰川尽管上来不用冰爪,但下去还是穿着爪比较快),再给老幺嫂打个电话,等到我开始往下走的时候,已经过了6点半,天很快就要黑下来了。因为担心崴脚,所以走得仍然不是很快,刚撤到第一段冰川底下,天已经彻底黑了。于是停下来脱冰爪、吃东西、喝水,再取出头灯戴上。Ion小头灯原本就不亮,早上又用了将近两个小时,这时的光芒已经只能照亮面前两三步远,所以我的速度就更慢了,如同蜗牛在爬。
下到传统大本营下面没多远,大约8点钟的时候,手机忽然响了起来,原来老幺已经跟另一个协作黄四哥从下面上来接我了,并且他们此时已经到达了接近4000米的位置。这意外的消息让我心里一激动,不自觉走错了路,没有沿碎石坡的左(东)侧向下,而是越来越偏右(西)去了。我忽然发现自己身处一段光溜溜的滚石槽右侧,往左是不知有多陡的碎石坡,往右是冰瀑。踢下去的石头要稀里哗啦滚落很久,说明滚石槽的坡度在35度以上,并且从最后的声音判断,最下面应该是比较陡的崖壁,如果从这里滑下去的话可不妙。权衡了一下,决定选择最慢但是最稳妥的方式:穿上冰爪,沿冰瀑中间的平台横切到另一边,因为11月我和周鹏在这一段下撤的时候走的就是那一边,知道碎石坡和草坡是可以一直连下去的。
然而到了另一边之后,由于没有月光,而头灯的光芒又无法及远,所以路线仍然不好判断。好在我在过滚石槽和冰瀑的时候耽误了很久,这时老幺他们已经上到了喊话能够听到的位置(不到两个小时从3400米的公路边上升到至少4500米的碎石坡上,并且还是在夜间,真是快啊),于是在老幺的指点下,我又往右跨过另一段很窄的冰瀑,然后沿草坡和碎石坡斜向下,就到了他的身边。尽管这时我的感觉其实并不是很累,但是为了三个人都能尽快回去,还是把包给老幺背了。
老幺和黄四哥对路线都很熟悉,走得很快,黄四哥还一直用手电帮我照路,因为Ion头灯此时已经连面前一步远的地方都照不清了。10:50左右下到公路,这一天攀登加下撤共计17个半小时。如果老幺他们没有上来的话,我肯定只能在山上过夜,虽然应该能找到避风的地方,但是没有睡袋和炉头,只有背包、绳子和身上的衣服可以保暖,这一夜肯定会非常痛苦的。
(从尖山子顶峰看过去,迟布的两个尖顶究竟哪个更高就没有丝毫悬念了)
这一次攀登最大的败笔就是,我居然犯了跟08年圣诞节半脊那次完全相同的错误:因为高估自己的速度而没有携带足够夜间行进用的头灯。并且因为这一次是solo,所以本可能引发的后果就更加严重。其实出发前一天在老幺家还有攀冰的人,跟他们借个头灯的话就绝对不会这么狼狈了,但我没有去做。同样的错误犯下第二次,真是情何以堪。但愿这次的教训足够深刻。
另外一点就是方才已经提到的,下撤时放松了对速度的追求,如果当时能够提醒自己再快一点的话,至少可以省出半个小时,那样我就可以在天黑前看清碎石坡的走向,也就不至于误走进滚石槽里去了。事实上,这一整天我的行进速度都偏于保守,solo时注意保存体力固然没错,然而却也导致花掉的时间过长,在明知道自己没有准备适合行进用的头灯时,这样的保守就显得很愚蠢了。
尽管有这两方面的严重失误,然而这也毕竟是我第一次solo登顶一座5000米以上的独立山峰。心理上的恐惧和疑虑并没有之前预想的那么严重,但也仍然“物有所值”。下一次类似的心理训练,或许就是solo一条需要一天以上时间的、我自己之前完全没有侦察和了解的新路线,但是这件事并不着急做——因为solo攀登永远都不会成为我的追求,永远都只是心理训练而已。太着急就真的有可能会死掉,而这是我需要全力去避免的。
装备清单及点评:
60m×8.2mm攀登绳(42g/m)——最理想的应该是100m×6mm辅绳;
Omega Pacific Link Cam 1# 一枚——最理想的岩壁临时保护点;
快挂1把(60cm×10mm扁带套,配两把DMM Phantom小锁)——用来延长菊绳;
菊绳1条(60cm×10mm扁带套中间打一个单结,配一把DMM Shield小锁)——solo时还是有必要的;
钢丝门O形锁两把,一把挂Tibloc,一把挂小刀和冰洞钩——其实挂Tibloc的那把可以省去;
Petzl Reverso 3,配旗云的丝扣大锁——作用只是下降,所以其实没必要带跟攀自锁功能;
Grivel Helix冰锥20cm一枚,12cm一枚,挂在BD Ice Clipper上——其实一枚长锥就够了,冰上的临时保护可以用冰镐;
约15米的5mm辅绳——幸亏带了这个,下降用掉了一大半;
Grivel的lost arrow岩锥两枚——lost arrow是性重比最低的岩锥,因为这一冬计划的真正高投入度的攀登都还在后面,所以决定把比较“不好”的岩锥先用掉,结果是用掉了其中一枚;
BD Alpine Carbon Cork登山杖两支——我开始用登山杖只有不到三个月,现在感觉它们发挥的作用还是对得起自身重量的;
头盔、冰镐、冰爪、安全带等必备装备则不详细列出。用旗云的60cm×12mm扁带套给冰镐做了腕带,长度刚好合适。
所有装备加上3升饮水、食物和备用手套(BD Ice,到最后也没用上),出发时的负重将近10公斤——比我预想的要重得多。所以提高攀爬数字和路线判断能力依然是当务之急,只有在这样的路线上能够全程倒攀,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快速”。
另一方面,拥有倒攀的能力也并不等于就可以省掉绳子,因为绳子意味着无论在多难的地形上都能下降,而全程倒攀的前提是路线判断绝不可以出错到无法挽回的程度。这已经是安全性与速度之间均衡的边缘了。我觉得我自己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尝试solo类似这样的路线时还是会携带绳子的。
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142144769.html